1. 設爲首頁加入收藏

          微信關注
          官方微信號:71712643
          加關注獲取每日精選資訊
          战神GPK777歡迎您加入
          廣告服務聯繫我們網站地圖

          儲蓄、國債哪個理財更加劃算?

          2014-12-08 13:58 战神GPK777 www.tjtzcz.com

            儲蓄、國債哪個理財更加劃算?

            進入2008年以來,由於股市震盪、某些銀行理財產品的零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個人投資者們又逐漸開始迴歸債券的投資,不少人放棄了傳統的銀行儲蓄,將資金全部用於購買國債,銀行門前的購債潮又再度掀起。

            然而很多投資者對於國債投資的認識並不那麼全面,事實上,國債投資與銀行儲蓄相比並不存在絕對的優勢,有些時候投資國債的收益還會低於銀行存款的收益率。因此,投資者應理性對待,合理配置自己的投資資本。

            銀行儲蓄存在四大優勢

            理財專家表示,目前看來銀行儲蓄與購買國債相比存在四大優勢。

            一是靈活性。很多人買國債(指憑證式國債)看中的就是它的利率比同期儲蓄存款的利率高,但它的缺點是利息固定、期限長、不能提前支取,遇到銀行頻繁加息,投資人就只能一聲嘆息了。有投資人就反映,雖然銀行儲蓄可以提前支取,但當初買國債時利息比銀行利率高,所以還是買了國債,現在看來卻不那麼劃算了。國債只能等持有到期,中短期債還好辦,如果買的是長期國債,就真麻煩了。

            銀行儲蓄理財的第二大優勢體現在利息稅可能的波動性方面。很多投資者熱衷於買國債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國債免繳利息稅,而目前銀行存款要繳納5%的利息稅,所以老百姓更願意買國債,但是這麼做也存有一定風險。

            去年8月份,銀行儲蓄存款的利息稅從20%調減到5%,如此大幅度的調整對當時的銀行儲蓄投資和國債投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起初買的時候看起來更劃算的國債也沒那麼劃算了。利息稅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人現在都在聲討利息稅,萬一哪天利息稅真被取消了,那時候國債就會成了投資者手中的雞肋。所以,如果定期存款利率扣稅後和同期國債利率差不多的話,還是應該儘量選擇銀行存款,除了能夠更加靈活地規避加息風險外,也能避免取消利息稅的風險。

            銀行存款質押方便靈活是其第三大優勢。有關專家表示,由於銀行存款實行實名制,而國債不記名,所以如果儲戶有臨時的資金需求,往往可以憑存單通過銀行進行小額質押貸款解決,還可以很方便地通過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方式完成貸款、還款。可是國債質押就不能通過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完成。

            銀行儲蓄投資的第四個優勢是方便出國。不管是出國留學還是出國旅遊,很多時候都需要在出國前向有關方面提供存款證明才能成行,比如送孩子出國留學,就需要提供6個月以上的銀行定期儲蓄存款證明,這個時候是隻認銀行存款證明而不認國債的。

            買哪種國債因人而異

            目前市場上發行和流通的國債通常有兩種:憑證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憑證式國債的利率要高於銀行存款利率且利率固定,而記賬式國債的利率則低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年利率並且對市場變動較敏感,因此有關人士建議,保守型的投資者比如老年人可考慮購買憑證式國債,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年輕人,可考慮買入記賬式國債。

            此外,投資者如果一定要買國債,同時又不願承受加息風險的話,深圳和上海證交所上市交易的浮息式債券和記賬式國債其實是不錯的選擇。

            當銀行存款利息上調時,浮動利率債券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了。在央行多次調高利率的背景下,固定利率債券就受到了較大的壓力,而浮息式債券隨加息而加息,其利率確定方案比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有一定上浮,這種國債可以規避銀行加息的風險。

            而記賬式國債可在交易所交易,一旦遇到銀行加息,儲戶想把它轉爲存款的時候,可以很方便地通過交易所賣出。但是由於目前很多老百姓對浮息式債券和記賬式國債的不瞭解,大多數人主要還是購買憑證式國債,到加息的時候就可能會吃虧。

            事實上,如果對儲蓄方式配置合理的話,即可獲得比國債更多的收益,甚至還能節省時間。通過整存整取、教育儲蓄等組合方式獲得的收益都大於一些國債的收益。儘管現在發行的憑證式國債的利率要高於定期存款利率,但是在資金利用方面仍存在一定侷限性,普通投資者還是應採取“一籃子”配置計劃,合理規劃資金,在國債投資和存款投資之間找尋黃金分割點,實現雙贏。

            

          战神GPK777聲明:資訊來源於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